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真正打破内卷,既能够让孩子们有好的分数,同时又能够保存或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动力?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要改变教育态度和教育目标。
——摘自第六届IEIC大会 乔志宏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北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
图 | 乔志宏先生 第六届IEIC大会学生成长论坛主题演讲
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想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要做好“军备竞赛”的准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的孩子个个都成了“天才”:3岁认3000个字、4岁背唐诗宋词上千首、5岁看原版《哈利波特》......从前,只有基础教育领域内卷,上大学即“解放”,现在上大学后也要内卷,出国留学的赛道也人满为患……
可见,无论选择哪种教育路径,只要教育理念不变,就会一直“卷”下去。那么想要真正破解内卷的局面,解局之道在哪里呢?
在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北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主任乔志宏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改善学习体验,破解内卷之道》的分享,从当下的内卷现象入手,直击当下教育的痛点,并提出了切实而有效的解局之道。
*以下内容摘自乔志宏第六届IEIC大会分享,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
内卷是“身不由己”的内耗
“卷”最早是从经济学来的,农业经济学家在印尼调研时发现,印尼的土地有限,农民又要生存,就只能把更多时间不断填充到有限的生产里,使得农业变得更加精细、复杂,但是产量并没有显著增长,所以格尔茨就用“农业内卷”来描述没有财富增长的内部激烈竞争。
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先生扩展了农业内卷化的概念,把内卷带到了更大的领域里,只要在单位土地上,单位的时间里,投入的劳动变得越来越密集,且单位劳动的报酬在递减,就可以定义为内卷,也就是大家用越来越强的劳动密度来竞争固定不变的收益。
我们的初中和高中孩子们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大家应该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什么叫做没有增长的竞争加剧——这是内卷的核心特征。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在基础教育领域,甚至在大学里,内卷程度越来越大。在国内非常有名气的一所高中里,教学楼里挂着的每一个横幅都在强调,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
但是每个省考北大清华的名额会增加吗?重点大学的名额会增加吗?不会增加。最后只能造就大家互相的踩踏,所谓的“电影院效应”,就是大型的踩踏现场。
一位家长曾说,去年他的孩子上了地区最 好的初中,一年下来,在1300多人里排到第160名,班级排到前十,但是每天需要做作业到十二点以后,有时候一点还做不完,早上五点半又起来接着做,他看着很心疼。
可是有任何一个家长能置身事外吗?非常难,我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孩子们从初中开始就进入到这样一个身不由己的内耗竞争中。
今年中考北京各个区的成绩,分布成可怕的“蘑菇云”。一般的成绩分布,应该是一个椭圆形、橄榄球形,这是正态分布或者说比较正态的分布。但是现在,北京海淀、朝阳区的分数都在往头部集中。
其实很多地区都是这样,对分数的竞争是我们今天最严重的内卷结果,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大家的付出增大,但是付出一分努力,未必有一分收获。
过去我们常说多劳多得,但是现在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不存在必然的多劳多得了。
内卷的后果是“普遍痛苦”
你竞争,别人也在竞争,为了上某一个学校,我们就要比过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损耗更多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亲子冲突。
在中小学和大学里,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核心的原因在学业压力。学习成绩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同学关系的疏离,高度的以分数为结果的竞争使得我们把同学看成是竞争对手。
如果这个人带给你威胁,你还能跟他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这在逻辑上是难以自洽的,这就造成绝大多数人的低自尊、低自信,因为没有永远的第一,每一次考试总是多数人会感到不满意,多次考试之后,总有一款失败适合你。
没有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自信。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小朋友,他是全年级第一名,但是他特别焦虑,他焦虑什么?他只要看到第二名去问老师问题,他就很紧张,他只要看到第二名上学来得比他早,他就很焦虑。第一名尚且如此,那第四名、第二十名呢?
如果说存在不焦虑的人,那就是躺平放弃的人,也是非常不愉快的体验。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自尊和自信的损耗,然后会带来普遍的抑郁、焦虑、烦燥,严重的时候会引发自伤,甚至是自杀。
我最近还碰到一个初三的同学,他每天咬手指,指甲基本上已经咬光了,手经常咬破流血,所以他很担心自己被感染生病,但是从小到大的焦虑造成他必须用咬手指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看到这样的案例,其实每个人心理都是非常痛苦的,在没有足够承受能力的青少年阶段,孩子们却在承受巨大的痛苦,这是我们成年人的问题。成年人没有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才带给孩子们普遍的痛苦。
有调查显示,中学生自伤的总检出率已经超过25%,有自杀意念的比例超过30%,尽管这是部分统计,不是全国样本,但是已经可以看出内卷带来的严重后果。
更重要的是,长期内卷会造成我们民族素质的下降,创造力的降低和生产力的下降。
内卷的三大底层原因
关于内卷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优质资源有限。
优质高中、名 牌大学少,而且好小学、好初中、好大学连接太强。
也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了,造成一流高校需求大众化。
在过去,全国只有10%的人能考上大学的时候,多数家长是不会把孩子上重点大学看作必然要求的。但是现在,在多数人都能上大学的时候,家长就会把孩子上重点大学看作必然要求。一流高校需求大众化,实际上是把高等教育的需求拉平了。
还有人说是因为信息同质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有了同样的期待。在过去,很多人对高等教育不了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大家对高等教育的认知普遍提高了,期待也随之拉高。
还有人会认为资源竞争是因为“唯分数论”。尽管各种教育体制改革都强调要打破“唯分数论”对学生的束缚和负面影响。但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中国,不“唯分数论”,目前是不太可能的。
否则,基本的教育公平就会被无情地击穿,谁来确保没有社会经济地位的孩子一样能够上好大学呢?
图 | 乔志宏先生 第六届IEIC大会PPT分享
如何破解内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政治局学习会议上有一段话,我认为指明了解决内卷问题的方向,其主旨是: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既要支持基础,又要兴趣和创新品质,是对我们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就是我们既要分数,又要能力、兴趣和素质的方式。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爱德华·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3个基本需要。
第一个需要是自主感,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内容、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要有掌控感。没有掌控感的极端代表是奴隶或者囚犯,没有掌控感,就没有自由,所以自主性是一个人最根本的需要。
第二个需要是胜任感,也就是一个人要有强烈的来源于能力的胜任感。
第三个需要是归属感,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纽带,一个友善的、关爱的关系。
这三个因素是一个人能够成长必须满足的三个需求,它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关,又不一样,着重强调了自主、胜任和归属这三个内容。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真正打破内卷,既能够让孩子们有好的分数,同时又能够保存或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动力?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要改变教育态度和教育目标。
很多研究都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当学生有内在自主性时,当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时,他们就不会盲目追求最 好的分数、学校,而是追求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
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在单一分数出口上踩踏竞争,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出口。
具体而言,如何既要分数,又要能力、兴趣与素质?
第一,要在学习体验的改善上下功夫,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增强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权。
这也是我国从2014年启动高考改革的核心动力。2014年高考改革有两个核心目标:一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二是扩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自主权,也就是用“六选三”代替原本的“二选一”。
在学习方式上,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个人学习的方式、小组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决定。
老师不应该用具体到每道题标准答案的方式来教学,回答《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苏轼而不是苏东坡,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学习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支配权,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从人际归属感方面来改善学习体验。
在班级里更多地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更多地强调努力的目的不是比别人更好,而是比昨天的、前天的、上个月的自己更好。
如果孩子们总是在跟别人的比较中获得成就感,那这个成就感就是零和博弈(指在博弈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
只有跟过去的自己比较,成功才是可以无限量增长的,每个人都可以不断获得成就感。所以我们要改变成功的概念,在班级里面塑造互相帮助的班级氛围。
老师也要公正,不能有功利心,越小的孩子对于公平公正的诉求越高,这都是我们改善同学们人际归属的重要部分。
第三,改善学习体验还要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做起。
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就经验,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成就感,有更多的学习榜样。比如,老师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安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感、兴奋感,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让外部的动机真正变为自己内部的动机。
当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内在成长的时候,就不会烦躁;当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的时候,就不会抑郁;当我们在学习中有自信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当我们对未来有期待的时候,就不会绝望;当我们在同学中感受到温暖的时候,就不会孤独。
所以我希望老师和家长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友好、积极的学习氛围、学习体验,来真正打破内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