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消息引发留学圈关注:
南加大官宣,将在2026年秋季推出人工智能理学学士学位。
作为全美首批AI本科专业,它的录取率预计将低至10%,一位难求。
一旦被学校录取,意味着大一新生就能参与人机交互、隐私保护等前沿研究,亲自开发机器人芯片更是不在话下。
消息一出,不少家长连夜修改孩子的升学规划。
有位妈妈在朋友圈感慨:
“现在大学生都在抢AI赛道,我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当‘技术难民’吗?”
人工智能可能会消灭差生?
还记得前段时间,华人AI专家庞若鸣以2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入职扎克伯格Meta团队的新闻吗?
要知道,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也才8.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60万(数据来源:美国权威薪酬统计机构Payscale)。
有人注意到,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发出的的11名成员中,有7人是华人科学家。
经统计,这些成员的薪酬可能在1000万到1亿美元之间。
对于留学生而言,AI“这碗饭”有多香不用多说了吧……
同时,GPT-5上线的消息也引发围观,它被称为「史上最强大AI大模型」,而且完全免费!
我查了一下它的功能——
数学推理准确率高达94.6%
编程测试中达到74.9%的成功率
幻觉发生率降低了80%。
AI发展开启倍速模式,AI人才批量涌现,有家长感叹:“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记得去年,北京还掀起过一场关于教育的讨论——
北京高中的一套化学试卷,高一学生平均需2.78小时才能完成,而且要经过15小时的训练来掌握知识点。
而AI仅需15分钟就能完成,准确率与高一优等生几乎相当,学习效率是人类的11倍以上,节省了60倍上课时间。
按照固有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大抵行不通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先生提出过一个观点:人工智能可能会真的消灭“差生”。
当时,这个观点引发大量热议。现在回看,实在有先见之明。
当一个老师面对一群学生,只能实施均衡教育。大家学一样的内容,考一样的试卷。
倪闽景先生表示,人工智能会提供和建立知识库,每个孩子真的可以学得不一样了。
如此一来,喜欢鲸鱼的孩子可以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痴迷昆虫的可以成为昆虫学家,不必被统一的标准答案束缚。
其实,与其说人工智能消灭“差生”,不如说它消灭了“一刀切”的教育模式。
如何用信息差养出“别人家小孩”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世界经济论坛《2025 年未来就业报告》提到:到 2030年,65%的儿童将从事尚未存在的职业,而 AI 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意味着,今天的青少年若不掌握技术工具,很可能沦为 “数字文盲”。
但是面对这种变化,很多家长其实也一脸懵。
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前提下,一部分孩子可能在元宇宙实验室里体验量子计算,而另一部分孩子可能沉迷在大型虚拟网游中。
这种差异,进而演变为一种“教育信息差”。
即使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海,“教育信息差”依然存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我接触到的很多国际学校的学生,已经能用AI快速检索、整理文献、编程调试,甚至模拟实验;
但我也看到有些孩子,还停留在把AI当作“作业代写工具”的层面。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雄先生曾在IEIC大会上分享:孩子要先“AI化”,再“去AI味”。
“我们得先学会与AI对话,提升提问能力。提问越高级,AI给出的回答就越优质。”
“老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大规模训练AI,而不是简单地去查旅游攻略,这是对AI运算能力的浪费。”
未来的孩子可能会呈两极分化状态——
一端是基础能力扎实、底层逻辑好、同时AI能力很强的学生;
另一端是各项能力比较弱的偷懒的学生。
作为家长,可以利用以下几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帮孩子缩小这种差距。
1、利用课余时间,深度参观科技场馆。
比如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不仅能局限于简单地游览,而是参加它的科学家讲座、开放实验室等项目,这些延伸学习平台,是比较典型的“低投入、高回报”。
尽可能多的给孩子寻找展示的舞台,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动力,还可以在实践中摸到创新门路。
3、关注项目式学习(PBL)。
这一点,国际学校走在前列。比如协和双语、星河湾等学校,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德威、平和、领科等学校,也已经有意识地将AI工具的应用场景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和上一代相比,这代孩子手握我们当年遥不可及的教育条件,但也被人工智能无情地放大了资源差距。
我们都迫切地想要了解——
如何将电子设备转化为学习探究的工具?
如何在在AI时代,培养孩子不可替代的高阶能力?
11月1日,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暨2025“模塑申城杯”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即将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点击文末表单报名参加
对数智教育、创新教育、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家长,建议带孩子一起参会。大会现场,您可以体验:
☞“模塑申城杯”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
☞四大平行论坛,和科技教育大咖零距离对话
☞海内外教育资源(100+海外名 校、国际学校、智慧教育成果)
☞AI教育装备互动(机器人、无人机、少儿编程、STEM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