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选择国际学校,是因为这里强调自由探索、全面发展,似乎可以跳出中高考那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道路。
领科上海、青浦协和等校纷纷开设普高部——
领科上海:开设国内高中部,对标市、区重点,实施小班化培养模式,今年迎来首届学生;
青浦协和:国湘书院今年8月全新亮相,专注国内高考方向,同时将提供“青禾”高考冲刺计划,结合国际视野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学校们似乎都扎进开普高的热潮,家长们还发现,国际学校的鸡血程度其实一点不亚于公办校:标化成绩要高,竞赛要拿奖,音体美也不能落下......
学费几十万,难道换来的只是“换了体系的公办校”?
很多家长选择国际学校,一大初衷可能就是为了“摆脱内卷”,不用被传统升学的高压推着走。
而一些进入国际高中的学生却发现,即使进入国际学校,似乎仍无可避免地“内卷”。
有学生在社交媒体表示:
“学校早上6点半起,21点放学,然后就要开始自修,课业压力也不小”
“节假日没有太多的时间娱乐,需要准备竞赛和活动”
“一天十几节课排得满满当当,此外我们还要准备一些project”
大家疑惑,兜兜转转,怎么又卷回来了?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在大多数家长心里,教育的逻辑就是一个等式:好学校=好工作=高收入。
于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家长的目标都被压缩成一句话:一定要进名 校。
一些国际学校也迎合了这种需求:
提前把AP内容放在初中阶段融入
把校外机构请到校内,给孩子“加餐加点”
早早就铺开竞赛和活动,给高校申请做好准备
确实这样的做法是很有效的,学生拿到了漂亮的藤校、G5录取名单,而学校赢得了家长的追捧。
但有家长质疑,孩子学习的乐趣、思考的能力、探索的勇气,是否在被消耗殆尽。
普高开设背后的一点思考
国际学校为何要开普高部?
国际高中逐步被纳入中招系统,学生通过中考成绩就有机会进入一梯队的国际学校;另一方面,领科、青浦协和等学校的加入,更是让“体制内+体制外”的通道被打通。
这意味着:普娃也有了更多机会进入高校资源充足的国际学校。
举个例子:
· 宋庆龄学校,最低只需中考554分(虹口)就能入读;
· 青浦世外,青浦区分数线仅518.5分;
· 领科上海,松江区分数线548分即可入学。
要知道,以前进入这些国际学校,往往要通过笔试+面试,不仅难度极高,还要和全市乃至全国的学生竞争。如今,中考成为另一条“上岸”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