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青岛赫德幼儿园里,一场“蒙氏”与“感觉统合”的深度碰撞悄然发生。这场培训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念:蒙氏教育是真正能助力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也让我作为蒙台梭利老师,更有底气坚定迈步在蒙氏教育的践行之路上。
走进一间蒙氏教室,常见的画面满是治愈感:有的孩子安静专注地探索手头的工作,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的孩子在点心桌旁,与小伙伴悠闲惬意地分享美食;还有的孩子围在图书角,和好朋友叽叽喳喳交流着书中的有趣故事。整个空间安静、平和且有序,尽显蒙氏教育的独特氛围。
走进感统教室,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鲜活景象:孩子们在空间里自由攀爬、跳跃、翻滚、荡摇,跑跳间满是蓬勃的生命力,整个画面充斥着速度与力量的碰撞。
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场景,为何会指向同一归宿?在未接触感统教育培训前,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而如今我能笃定作答:蒙氏教育与感统教育虽路径不同,核心目的却高度一致 —— 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适配所处环境,实现全面发展。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感统课程培训中,我发现其中不少方法与原则,竟与我在 AMI 培训中习得的蒙氏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有着深层的相通之处。
有准备的环境
感统教育与蒙氏教育的核心共识之一,便是对 “有准备的环境” 的高度重视。在感统教室中,会精心配置适配不同活动需求的各类感统器械与座椅,供孩子自主选择体验;而蒙氏教室则会创设丰富且有序的环境,提供贴合儿童发展节律的各类自主操作活动,满足孩子的探索欲。
二者的环境设置虽各有侧重:感统教室的核心是通过多元环境刺激,助力孩子完成感官与动作的协调整合;蒙氏教室则旨在通过完备且有序的环境,支持孩子依据自身兴趣与发展节奏,自主建构成长经验。但深层逻辑却高度契合 —— 它们都坚信,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绝非依赖外部灌输的填鸭式被动输入,而是源于孩子主动探索、与环境深度互动的过程,环境正是激发儿童内在发展动力的关键载体。
有目的的活动
在AMI培训中,培训师常问的一句话始终萦绕耳畔:“你思考过这份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后来,我跟随一位资深主教老师实践时,她的教诲更让我铭记于心:“有目的的活动,才能真正助力孩子发展。” 彼时的我虽未完全参透其中深意,只当是多年带班经验的凝练,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而此次感统培训,让我再次听到了对这一理念的强调——有目的的活动,正是帮助孩子完成感觉统合的关键。
那么,有目的的活动究竟如何推动孩子的发展?
我们不妨以搭建积木城堡为例:当孩子确立“搭建城堡”这一目标时,内在驱动力便会自发激活,促使他主动调动全身感官系统协同运作。他会用视觉观察积木的形状、颜色与结构,用触觉感知积木的质地与重量;拿起、对准、放置积木时,手臂与手指需精准控制力度,这是本体觉的锻炼;弯腰、转身、调整身体平衡去取不同位置的积木,则离不开前庭觉的参与。搭建过程中,大脑还需不断规划逻辑:先筑底座,再搭高塔,最后封顶。更重要的是,孩子会获得即时且有意义的自然反馈——若力度过大或角度偏差,积木便会倒塌。此时,他需要根据这份“失败”的信号,自主调整动作与策略,直至达成目标。
可见,有目的的活动不仅为孩子提供了整合性的多感官体验,更能驱动内在动机、引导主动探索,同时通过自然反馈机制帮助大脑建立稳固的神经连接,成为儿童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基石。
追随儿童
在蒙氏教育中,“追随儿童”绝非放任自流、纵容孩子随心所欲,而是源于对儿童本质的深刻信任——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具备内在能力与独特性的独立个体。而成人的角色,是做好耐心的观察者、适时的引导者与坚实的支持者。
这一理念,在感统教育中同样得到了充分体现。感统老师会通过细致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精准判断其神经系统的发展状态与核心需求,进而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始终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发展节奏。
然而,要真正扮演好观察者、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主动摒弃固有的成人思维与经验偏见,以客观、纯粹的视角去理解和支持孩子:
摒弃“成人的优越感”与“权威心态”
与孩子相处时,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我是大人,懂得更多,你该听我的”的优越感中。这种心态会让我们忽视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内在需求,剥夺他们自主探索、试错与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当孩子未来独自面对失误与挑战时,便会因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
摒弃“对混乱和脏乱的恐惧”
成人往往对“混乱”抱有天然的抵触:害怕孩子玩沙子弄脏衣服、玩颜料弄乱桌面、在雨中踩水坑,于是列出一系列“禁止清单”。但对儿童而言,这些充满感官刺激的“混乱场景”,正是他们感知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弄脏衣服的过程,是触觉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弄乱桌面的背后,是创造力与探索欲的释放——这些“不整洁”的体验,恰恰是成长的养分。
摒弃“包办与解救”的冲动
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我们总会下意识地伸手帮忙,甚至替他们完成本可自主完成的事(如穿衣、收拾玩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正是在克服挑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能力、积累自信。过度包办,无异于在向孩子传递“你不行”的负面暗示。真正的追随儿童,是耐心观察、允许孩子体验适度挫折,只在他们确实力所不及时,提供精准、有限的支持,而非全盘代劳。
殊途同归的教育真谛
此次培训带给我最深刻的收获,便是窥见了蒙氏教育与感统教育看似迥异背后的深层共鸣。
它们宛如山脉的两侧:一侧沐浴和风细雨,以有序的环境与自主的工作,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绽放心灵的繁花;另一侧扎根深厚岩层,以多元的感官刺激与有目的的运动,夯实孩子的神经根基,筑牢发展的基石。路径虽异,终会在“助力儿童全面发展”的峰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