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新学说主办、凯文教育集团协办的戏剧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凯文学校举办。五位来自国际学校及双语学校的戏剧老师,和与会人员分享了开展戏剧课程的经验。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的戏剧教师徐薇作为演讲嘉宾之一,介绍了戏剧课程在赫德中学的创新实践,原来,在赫德中学,戏剧课程不仅仅等同于一门教孩子排演剧目的学科,更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手段,一种展现学习成果的输出方式。在上海赫德学戏剧,可以很多元,也可以很精彩!
在由新学说主办、凯文教育集团协办的戏剧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的徐薇老师突然摇身一变,给参会人员“上起了课”。徐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以“I feel XX when I XX”的句式为基础,结合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完成英文造句练习。
于是,在座的老师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种利用戏剧技巧学习英文的方式,恰恰契合了徐薇老师在演讲中一个较主要的命题——
戏剧,并不仅仅等同于一般所理解的“排戏+演出”,它本身是一种充满趣味性与娱乐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融合,成为促进各学科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为了阐述这个观点,徐老师又举出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几个例子,比如在学习“sentimental(多愁善感的)”这个单词时,仅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或记住这个单词,即便学会了,往往也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但如果老师将戏剧的手段引入——设计一段英文对话,来表现一个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质,在编排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将单词的含义与语境牢记于心。这是一种“内化再外化”的过程,让学习充满乐趣。
徐薇老师本身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及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研究生,拥有扎实的戏剧专业背景,但她却在会上大胆提出:
戏剧方面的专业背景,并不是成为戏剧教师的必要条件,当我们把戏剧理解为一种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教学手段,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是戏剧老师。
在上海赫德,我们如何学戏剧?
在上海赫德,戏剧课程是如何开展的呢?
事实上,戏剧在上海赫德本身就是一门双语课程,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有时会使用英文进行教学,有时则会使用中文,双语的输入与输出将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
随后,徐老师从常规的即兴戏剧练习、PBL项目制学习、舞台作品演出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赫德戏剧课程的创新设计。
首先,在研讨会上所分享的英文单词与句型的学习方式,都是戏剧与英文相结合后的教学案例。在徐老师看来,即兴的戏剧练习能够让孩子们将在语文、英文、数学乃至历史人文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戏剧,提供了运用所学知识的输出途径,也在融合的过程中,加深了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而当戏剧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之时,我们既能看到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根据《范爱农》的文本演出一幕戏剧,让他们通过自导自演的亲身经历,体悟行文线索的变化与人物描摹的关键;也能看到在戏剧课堂上,孩子们以所学文本为基础,做进一步的创编。
比如,学过了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假如你是小鲁迅、小闰土,你们又能在百草园里做什么呢?孩子们从这个问题出发,就可以上演一幕又一幕妙趣横生的原创戏剧。
“戏剧学习是十分有趣而富有娱乐性的。” 徐老师说,“同时,它也是开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把钥匙。”
在常规课堂的即兴戏剧练习之外,戏剧还在赫德中学的项目制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赫德中学在第一学期末,开展了一场以关爱老人为主题的项目制学习——“守护记忆”,孩子们自行结组,分别以为老人设计游戏、向老人学习烹饪、用诗歌与表演展现老人人生故事等方式,守护老一辈的生命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就会在采访老人后创作双语诗歌,再用饱含深情的方式在舞台上演绎出来,戏剧既是用以展示孩子们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也为整个项目制学习赋予了艺术的美感。
做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戏剧
当然,强调戏剧的跨学科融合性与对其他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并不意味着它将失去排演舞台作品的本色。在上海赫德,我们同时也尊重戏剧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并计划用精彩纷呈的原创戏剧,回溯我们的民族身份与文化根底,向祖国致敬。
徐老师提到,对于双语学校或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很重要,但这并不是戏剧表演的方式。在戏剧作品的创编与演出方面,徐老师非常看重原创性,也看重在剧作中体现中国的文化与特色。“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徐老师一直以来的目标,也是她计划在赫德中学戏剧教学中加以落实的关键。
2004年,央视导演胡劲草曾执导过一部5集系列纪录片《幼童》,在片中,一段鲜为人知却值得铭记的历史被生动地记录——
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2岁左右的孩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挥别世代生存的中华大地,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开启一段长达15年的留学生活。
这群身穿锦缎、留着长辫子的晚清男孩,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们独自在异国他乡求知识、学本领,清政府也希望他们在学成之后报效祖国,用自己的才识和能力挽救危亡的国家命运。
曾在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念书的他们,的确不负众望,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还在各自就读的学校内取得了拔尖的成绩。后来,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还成为我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甚至为祖国的富强独立奉献了青春与生命。
徐老师说,这段历史是非常打动她的,也相信能够打动赫德中学的孩子们——一群在千禧年之后出生的“零零后”。和当年的“留美幼童”一样,他们也是一群注定走向更大世界舞台、拥有双语背景的孩子,当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学习人文、铭记历史,并在戏剧中与那个年代的双语学子相遇,一定能收获别样的反思。
作为80后的戏剧教师,徐老师邀请了优秀的90后编剧对这段历史进行双语剧本的创编,此后,赫德中学的孩子们也会参与到剧本翻译与排练过程中,完成一场集合历史、人文、中文、英文等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较终以双语戏剧的形式呈现。在整个过程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旧是模糊的,会共同为实现较后的成果展示目标而服务。
“在上海赫德,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做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戏剧,把中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徐老师认真地说,她表示,这样一场由80后教师发起、90后编剧改编、00后演员参演的原创戏剧,将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意义与课程学习的目的,更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礼物,而在其中,每个全情投入的孩子必将收获与众不同的成长与进步。
今年六月,赫德中学的原创双语戏剧《留美幼童》将作为期末剧在学校剧场上演,敬请各位家长与同学关注。而在未来这场戏剧表演中,赫德师生又将带给我们多少惊喜,就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