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不止是结果的呈现,更是学生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而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为这段对话,创造起点。
当世界开始改变提问方式
深秋,上海。光影穿过会场玻璃,落在屏幕上的不是“金奖”“名次”,而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词——Academic Challenge,学术挑战。

这是树德国际部的Cindy及Lux老师受邀参加的国际素质教育论坛现场。不再是经验汇报,也不再是奖项总结,而是一场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竞赛”的教育讨论:如果未来不再需要背诵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去面对真实问题、做出跨学科判断、提出原创思路,那么今天的教育,是否准备好了?学生,又是否被训练去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
全球性的趋势正在改变我们对竞赛的认知。英国物理奥赛(BPhO)今年起对中国学生设定3000人名额限制,参赛资格需要通过前置比赛选拔。这不是门槛提高,而是机制更严谨、更公平,也更能识别出真正热爱与有准备的人。
与此同时,一些赛事开始引入“竞赛报告系统”,不再只给一个分数,而是分析学生在哪类题目上表现良好,在哪些模块仍需提升。这让竞赛从一场单次测试,变成了可以回看、诊断和反馈的学术闭环。
这些变化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竞赛,不再是拔尖者的独角戏,而是全球年轻人共同面对的学习方式。它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能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路径”。这背后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储备,更是语言能力、抗压能力、时间管理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不需要被选拔出来才去参加比赛,而是通过参与,在过程中发掘潜能,在挑战中确认方向。
把竞赛从“选拔”变成“邀请”
论坛回来后,Cindy做了一次系统总结。她没有讲成绩,而是讲了我们这几年努力构建的另一种竞赛生态——让每一个愿意尝试的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的“第一场竞赛”。
这几年,国际部逐渐把原本以“选拔”为导向的竞赛机制,转向了以“兴趣”为起点的参与制度。在树德国际部,超过二十场国际赛事被设为校内考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信息学、语言学、模联等多个方向。大多数赛事可以在校内完成,部分周末的赛事可以选择居家线上参与。同学们不用奔波,也不会因报名流程而望而却步,只要想开始,国际部就是平台。
而在课程层面,国际部也建立了一整套培训体系:由竞赛中心统筹,联合国际部各教研团队、升学指导团队、树德中学金牌竞赛教练团队与外部教练资源,组成一个真实、协同、跨学科的教练团队。每一门竞赛课程都在学习系统中运行,作业、测试、反馈都清晰可循。鼓励学生自由报名,但对出勤率、平时成绩与科目预警有严格追踪——“宽进严出”的背后,是对学习质量的坚守。
除了结构化的支持,我们也看到真实的成长轨迹:
高三10班袁晨,高一时化学成绩并不突出,但因对生物与化学的浓厚兴趣不断挑战自我,如今已在多项竞赛中取得金奖,在课堂上也愈发自信沉稳。他说:“竞赛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高三10班欧睿思,工程社团社长&机器人队队长,如今已是学弟学妹眼中的榜样人物。她说:“如果你真的喜欢,就勇敢地去尝试。不是因为别人说它有用,而是因为你真的热爱。”
高二10班龚一念,在BMT数学竞赛中闯入全球前十。他回忆道:“当我们的团队分数一分一分上涨,我感觉到心跳加速——那不是紧张,是热爱。”
高二VCE班侯力瑞:“参加竞赛,表面上是填充简历,其实真正的作用在于教会了我怎么在崩溃边缘还能高效安排时间,怎么在被难题击垮后能快速思考应对策略。以及告诉你,时间投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
高三VCE班陈静羽:“竞赛让我意识到,原来‘会做题’不是终点,能在混乱里找到解法、在压力下保持思考,才算真正的能力。那些推翻再重建的过程,让我变得更冷静、更耐心,也更愿意面对难题,而不是绕开它。”
这些话很轻,却足够动人——因为它们来自一群真实面对“不会”“不懂”“失败”但依然坚持写完一整张卷子的少年。
写给学生和家长的提醒
随着国际竞赛影响力不断提升,家长与学生对“何时起步”这一问题也愈加关注。对此,竞赛中心建议:有意参与国际竞赛的学生,可从九年级暑假作为起点进行基础性了解与规划。
此时学生有时间、有语言基础,也有初步的探索欲望;但我们会提醒三点现实因素:
首先是语言能力,特别是阅读和理解力,它是所有理工类国际竞赛的第一道门槛;
其次是时间管理,绝大多数比赛集中在秋季学期,需要提前做出学业节奏调整;
最后,是心理韧性。题目不怕难,怕的是学生还没开始就放弃了——而这份“坚持做完一张不会的卷子”的训练,正是成长最宝贵的部分。
竞赛不是为了收割奖项,也不是为了在申请材料上多一行“金奖”。它更像是一条自我确认的路径:在参与中建立思维体系,在失败中提升自我认知,在挑战中增强面对复杂世界的信心。
有学生说:“原来我可以更厉害。”
也有学生说:“原来我还可以喜欢这门课。”
还有学生没说什么,但在拿起笔的那一刻,就已经回答了这个世界抛给他的第一道问题。
他们在试图看懂世界,而我们刚好可以陪他们走一段。
如果幸运,那这段陪伴里,我们能给的,不只是一次竞赛,而是一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