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评价体系是一个“过去时”的概念,比较关注:考多少分?来自什么学校?来自哪个学区?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内部评价体系是一个“未来时”的概念,更关注:学生以后的潜力有多大?
——摘自第六届IEIC大会 任意君分享
青少年教育专家、认知发展顾问、美国认知科学协会资深会员 任意君 | 第六届IEIC大会现场分享
很多家长虽然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但是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孩子,终究是凤毛麟角。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单一的外部评价体系,容易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遵循内心和听从父母安排之间反复内耗。
而只有建立内部评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提升学力和内驱力。
在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青少年教育专家、认知发展顾问、美国认知科学协会资深会员任意君女士分享了主题为《AI时代下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的演讲,分享了AI时代,如何通过建立孩子的内部评价体系,破除教育内卷困境。
*以下内容摘自任意君女士第六届IEIC大会分享,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
“掐尖”掐不动,教书教“不好”
AI时代的内卷困境
什么是认知科学?
我用一句有趣的话来阐述认知科学的定义:“计算机在学习,孩子还在沉迷”。
身处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经常感慨人工智能比人要聪明,所以我们一直很恐惧,计算机会不会取代人类?
从我的角度给出的明确答案是:不太会,起码短时期内不太可能。
原因是什么?
因为认知科学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学习的交叉学科。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
首先我要分享一个非常真实的困境。
在AI时代,学生、家长、老师的精神压力都变大了。
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变大,是因为教学的难度变大;学校也感受到培养人才的压力变大。
简单一句话:“掐尖”掐不动,教书也教“不好”。
这些困境是怎样造成的?
是旧有经验的逐渐失效造成的。
什么原因导致旧有经验失效?
是外部评价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 | 任意君女士 第六届IEIC大会PPT分享
近十年来,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做“六边形战士”了。
今年有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一口气不间断可以说出二十几种我擅长的技能,我是不是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从“六边形战士”变成“六十边形战士”,学生仍然觉得不够,因为竞争对手们可能还擅长一些他不会的东西。
只学习功课已经不够了——这种更精细的外部评价方式,本质就是“军备竞赛”。
我经常听到家长跟我说:我们家孩子在这个方面还蛮有天赋的,所以就卷一卷。
其实,内卷原本的含义是恶性竞争。“军备竞赛”意味着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考虑过,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跟别人比,那他如何做回和发展真正的自己?
没时间,因为他一天只有24个小时。
驱动一个人自主学习的关键
是有内部评价空间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相关专业机构和专家推出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我国有50%的学生睡眠严重不足。
从神经科学发育的角度讲,青少年时期睡眠不足会导致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增加。
道理大家都懂,究竟怎么做才能破除内卷呢?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Alison Gopnik是2024认知科学Rumelhart Prize获奖者,这一奖项相当于认知科学界的诺贝尔奖。
她帮助我们理解、推翻并且证伪了一个过去60年内统领教育界的主要核心论点——白纸论。
许多家长、学校都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影响他的因素(学校、老师)越好,孩子就学得越好。
如果今天大家还这么想,就要更新一下观念了。
她用一句话帮助我们理解了问题所在——青少年的大脑,包括婴幼儿的大脑,其实并非白纸一张。
我们的基因里,优势和天赋已经在大脑神经发育的过程中就定型了。也就是说,很多孩子从出生起就有各自的天赋,是否能发挥出来取决于为他提供什么样的资源。
很多人非常熟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人天生就能自主学习,可以为了自我满足而学。
图 | 任意君女士 第六届IEIC大会PPT分享
什么是自我满足?
驱动一个人自主学习的关键,是有内部评价的空间,能够实现自我满足。
要评判一个人是否自我满足,得先让他自己说了算。也就是所谓的内部评价。
自我满足能不能是家长说了算,学校说了算,老师说了算?
大概不能。也许有时候旁人说的是对的,但大部分时候,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才是自我满足需求的前提。
图 | 任意君女士 第六届IEIC大会PPT分享
所以大脑需要自己来判断,哪些学习行为是在实现自我满足。
但当下的现状是,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大量的外部评价裹胁,到最后放弃了自我内部评价——他不在意了,除了要追求做一个“好学生”外,不再想做任何跟自我追求有关的事情。
这导致很多学校在招生阶段会发现“生源同质化”,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差异。
但与此同时,很多升学的评价体系鼓励我们要有差异化。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孩子学到后来就变得盲目、心理压力增大,自伤行为屡见不鲜。
新时代教育的关键建设内部评价体系
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是建立内部评价体系。
我们一直在说,人不是机器,也不能变成机器,人和机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可以做自我决定。
要把自我学习的天赋“取回来”,就必须基于目前的评价体系做出改变。
外部评价体系是一个“过去时”的概念,比较关注:考试几分?来自什么学校?哪个学区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说明学生在过去成长过程中的暂时性结果。
内部评价体系是一个“未来时”的概念,更关注:学生以后的潜力有多大?
接下来我们讲讲如何建设内部评价体系。
在过去,我们经常将老师比作园丁。
如图所示,这两棵小树苗处在不一样的空间中:左侧的树苗不停地被灌输各种营养液,而右侧的树苗则处在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里。
图 | 任意君女士 第六届IEIC大会PPT分享
我们的工作方式会从以下两个内部评价体系的维度展开:
第一点,考察学生有多少自主学习空间。
第二点,考察学生是否有自主成长方式。
每个人的自主成长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方式大家不那么认可,但一定要记住,那是外部评价,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图 | 任意君女士 第六届IEIC大会PPT分享
所以,内部评价体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孩子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及自主成长方式的加总。
有了这些元信息,学生就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有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生涯规划。
如此一来,我们也能完整地看到孩子本身学习的真实状态。
我们常用冰山模型来形容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评价,这些评价就如同水面上的冰山尖,我们常常忽视了水面下更多的冰山部分。
好多人曾问我:这是在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专注力的改善吗?
我只能说,做内部评价体系,是从冰山的根上,了解冰山的主体。
有了这些基本信息,才可以更好地明晰学生的真实情况。
它类似于给孩子的学习状况做一个充分的健康体检。
每个人在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前,都需要完整地知道自己身体的真实情况。不是听别人说“你最近气色看上去不错”,也不是自己说“我感觉身体还不错”,而是要看体检报告结果。
通过这些基本信息,家长和学校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以及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才不会变成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