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什么时代,教育就是两件事情,一是传递做人智慧,二是培养做事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比他学习的履历更重要,一个人的“人品”比“文凭”更重要。
——雷冬冬 第七届IEIC大会主题分享
当前,很多家长都被升学焦虑裹挟,特别是一些执着于牛校的父母。哪怕转轨国际教育,依然要孩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从而忽略了教育的合适性、多元性。
国际教育,是否正在成为中产家庭的另一条“应试赛道”?想要不忘初心,给孩子合适的教育,该怎么做?
对于这些问题,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博士在第七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与家长们深入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 | 第七届IEIC大会学生成长论坛主题分享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我从2005年开始进入国际教育行业,到今天将近二十年了。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我感觉到国际教育在学校层面、家长层面、学生层面、国际局势层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各行各业都非常卷,教育也不例外。回想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教育是怎么“卷”起来的?
记得我从2005年开始做A-Level课程,到2011年创办了光华剑桥,再到2018年校区从杨浦搬到了浦东,2020年经历了疫情……在我自己看来,这几个时间节点的整体市场变化比较大。
那么,为什么疫情之后国际教育市场这么“卷”呢?
教育是如何“卷”起来的?
第一,从“未来一定很美好”到“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以前我自己一直感觉,未来一定是更美好的,一定会比今天更好,我的努力和付出也一定会有回报。
但现在,我相信很多人对于未来可能更多的是迷茫。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迷茫、恐惧。
对于我自己来说,可能期待要少于迷茫和恐惧,因为我并不知道未来是不是更美好。如果这条道路走不好的话,未来可能也是一场灾难。
第二,从“没有选择”到“选择的焦虑”。
我女儿是1992年出生的,我从来不记得在她读书的时候有什么补习班,她备考牛津大学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她从小在英国读A-Level课程,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我也从来没见她读过书。
我的女婿也是牛津毕业的,当时也是从国际课程体系升入牛津。他说,如果现在去考,可不一定能考上牛津,因为现在太卷了。
我跟家长说过,换个赛道就要换个思维,如果你还是那么卷、那么累,换赛道就失去了意义。但后来我发现不对,在国际教育赛道上,如果你不做点事情的话,可能很难脱颖而出。
比如前几年,有段时间竞赛突然非常风靡。其实重视竞赛成绩是很正常的,因为竞赛成绩跟孩子在校的表现非常吻合。于是,很多家长觉得如果不准备竞赛,孩子就上不了好大学。
无论申美还是申英,逻辑都是一样的,如果是大家花钱就能去的竞赛,那这个竞赛的价值、结果一定是不值钱的。只有花钱也去不了,或者少数人能去的竞赛才有价值。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有一个过程去理解这件事情。这也是我从自己创办的学校中,从群体层面来解读一些家长心态的变化。
第三,从“选择最合适的学校”到“都要最 好的学校”。
举个例子,光剑做了IPQ项目,但是没有做EPQ项目。EPQ主要由爱德思考试局和牛津AQA提供,而IPQ则是由CIE考试局开设。
当时光剑之所以选择IPQ项目,是因为IPQ不用学校打分,所有压力都给考试局,考试局说多少分就是多少分。而EPQ需要学校打分,学生家长可能希望老师给更高的分,但是我们觉得这样有失公平,就没有选择EPQ,而是选了IPQ。
我们也知道,评分标准越严苛,结果可能不会很好。我很担心如果IPQ的结果不好,其他孩子就不会选IPQ,反而去校外做EPQ。
但有意思的是,更多学生选择了在校内做IPQ,而不是去校外做项目,也就是说更多孩子觉得在校内做IPQ真正得到了收获,所以并没有那么在意结果。
另外一个现象也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预估A-Level分数很不容易。其实预估分的意义不大,不仅搞得老师很累,参考价值也比较有限。
而且每年都有不少A-Level学校的孩子,因为学校给的预估分不满意就转 学,但大多数学校都坚持该怎么给就怎么给,不会因为学生转 学就降低标准。
然而,今年光剑没有一个学生因为预估分转 学,学校也没有降低预估分的要求。所以我怀疑大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即使凭借一个好的预估分上了好大学,可能也读不下来。
以前,有些家长会认为,只要刷出好成绩就可以考上好大学。但是如果孩子进了不适合自己的好大学,也不一定能顺利毕业。如果之后退学,再重新申请,整个过程非常折腾。
现在,很多家长理智地说,孩子能上一个能力范围内最 好的大学就满意了。看到家长们能更加理智地看待升学这件事情,我感到很欣慰。
如果一味追求美国TOP30大学、追求爬藤,这条道路肯定是非常拥挤的。我相信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家长会慢慢回归理性。
图 | 雷冬冬博士分享PPT
第四,从“一小部分人抢跑”到“全员参赛”。
刚开始的时候,市面上谈到光剑都说我们很鸡血、很体制内。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光剑的学习节奏很紧张。
光剑之前对电脑、手机方面管得比较严,后来发现如果管得太严,好学生就失去了往上飞的翅膀。所以,学校现在也在慢慢放松,有利于好的学生能脱颖而出。
同时,光剑以前也不搞培优,好学生可以冲刺好大学,其他同学能进入自己合适的大学就可以了。
目前,国家和社会层面都在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对一个国家,对一所大学,甚至对一所高中都至关重要。我们也会顺应“大环境”,开始全员“参赛”。
第五,现在真假信息爆炸,加剧了家长们焦虑的心情。
以前我也喜欢刷短视频,现在不是很想刷了。因为乱七八糟的消息太多,还是看官方媒体或者纸质书籍得到的信息更加真实。
由于真假信息的影响,家长容易焦虑。不过很多光剑的家长比较佛系,只要孩子开心、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就很满意了。当然也有对成绩要求特别高,整天想着怎么给孩子提高分数的家长,但是人数比较少。
之前有个家长的儿子除了成绩以外,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他特别希望儿子能有好的成绩,甚至把孩子送到校外考试,只为了拿到一个好的预估分。
我对他说,你想把孩子送进一所好学校,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一定要从中获益,而且能顺利毕业,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否则最终只会害了孩子。
AI时代,教育何去何从?
前段时间,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说领导力、提问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很重要。
但是你的孩子有了这些能力,就一定能在社会上好好生存,找个好工作,有个幸福人生吗?我觉得好像也不是。
图 | 雷冬冬博士分享PPT
当时很多人对科技的发展很乐观,而我却是谨慎的乐观,甚至觉得有点可怕。
比如,之前自动驾驶汽车受到了出租车司机、滴滴司机的抵制,生怕丢了自己的饭碗。我相信无人驾驶一定还在默默加速研究,总有一天会推向市场。
如果你不是滴滴司机、出租车驾驶员,说不定会非常欢迎自动驾驶上市,因为自己能从中获利。然而,这一次取代的是出租车司机和滴滴司机,下一次会不会是律师、医生、导演、演员或老师?
现在的世界比较动荡,对某些国家来说,由于全球化分工协作,有些工种在发达国家就消失了,导致发达国家的底层人员失业,引发他们的负面情绪,才会兴起各种各样的民粹主义。
所以,一旦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部分工作,我认为前途会非常动荡。
总结一下,在AI时代很多能力都重要,但一定不能只抓“应试能力”。
很多家长太重视成绩和升学了,我想说,一个孩子的成绩在上学、考大学的时候确实很重要,但一旦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孩子的成绩跟他的成长、成功的相关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我认同一个观点,“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同时“没有人知道十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十年后的职场会是什么景象?什么样的技能还会被需要”。“但人类的底层逻辑没有变,你应该从先贤身上学习做人的智慧,具备终身学习和不断重塑自己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一定要用哲学来引领。科技并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应该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而发展。但我们目前是不是在往这个方向走?我认为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图 | 雷冬冬博士分享PPT
另一方面,我以前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持反对态度。因为世界发展太快了,你希望孩子做的某个职业,可能当孩子进入职场的时候就没了,或者说改变了。
因此我认为,每个孩子在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做到极致的自己,就是成功的教育,也是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变化,坚持做自己是没有错的,也是最 好的路。
第二,科技只有向善,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向善就需要整个人类的价值观向善。我一直认为,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的道德在倒退。比如,这些年来A-Level考卷都是提前送到学校里的,但现在不敢送了,因为网络上到处都提前卖考卷。
包括竞赛成绩也一样,以前没人作假,现在开始频频作假。如果科技一直发展,道德却在倒退,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第三,最 好的作品都是在有“松弛感”的状态下创造出来的。
人类为什么存在?我为什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事物的发展规律为什么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也有很多事情要去担忧、克服,没有人的一辈子是简单容易的。
我跟孩子们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也希望你们能享受自己的学习,用好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重过程而不是那么看重结果。
如果以一种松弛的状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升学,我相信人生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图 | 雷冬冬博士分享PPT
最后我总结了两句话,无论在什么时代,AI时代也好,AI时代以前也好,教育就是两件事情:一是传递做人智慧,二是培养做事能力。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比他学习的履历更重要,一个人的“人品”比“文凭”更重要。